第358章 刘振华的蜕变
此起彼伏的声音带着哭腔,也带着最真挚的依恋。
那位在典礼上为他献上牛角杯米酒的苗族女教师快步上前,
将一条精心刺绣、象征平安祝福的苗锦香包塞进他手里,哽咽道:
“刘总,这是我们全寨妇女一起绣的。”
“自从有了学校和合作社,寨子里的年轻人回来了,孩子们有父母陪了,这都是托您的福啊!”
“您是我们苗家永远的朋友!”
刘振华的眼眶瞬间湿润。
他站在车边,向着长长的送行队伍深深鞠躬。
坐进车里,他紧握着那条带着山野气息和手心温度的苗锦香包,
看着后视镜里逐渐变小却依然奋力挥动的手臂,泪水无声滑落。
这一刻,他忽然明白了父亲常说的那句话:
“财富的意义不在于积累,而在于造福于民。
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善举,拥有最长的生命力。”
随行的当地干部感慨道:
"刘总,现在每个有华兴学校的乡村,都配套建了合作社。
孩子们有学上,大人们有活干,这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啊!"
“您知道吗?在孩子们心里,您已经不只是捐资建校的善人,更是他们的亲人。”
刘振华望着窗外飞逝的青山,轻声回应:
"我做的其实很少,但他们给我的,却太多太多了。
最重要的是,让我看到了教育如何改变命运,产业如何振兴乡村。"
一次又一次的行程,见证着一座座希望小学的落成、合作社的蓬勃发展,也悄然改变着刘振华。
他的皮肤被晒得更黑,眼神却愈发清澈坚定。
曾经那个穿着夏威夷衬衫、在港岛夜店一掷千金的公子哥,如今更习惯简单的衣服,更习惯在山路间跋涉。
他的笔记本上,不再是无谓的消遣清单,
而是记录着各所学校急需解决的困难,也记录着各个合作社的发展需求:
某个学校需要体育器材,某个学校缺英语老师,某个学校的饮水系统需要改造......
他深知,每一所新学校的启用都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
教育和发展的路途道阻且长,但每点亮一盏灯,就能驱散一片黑暗。
当他再次站在崭新学校的国旗下发言时,看着台下又一群充满希望的面孔,心中充满力量。
风吹过猎猎作响的红旗,也拂过他肩上无形的重量——那不再是洁白的哈达、厚重的擦尔瓦,而是成千上万孩子及其家庭的未来与梦想。
“同学们,”他的声音通过话筒传遍操场,
“这所新学校是你们梦想开始的地方。
也许有一天,你们中会有人成为老师,回到这里教导下一代;
有人会成为农业科学家,回来帮助家乡发展特色产业;
有人会成为工程师,建设家乡。
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,请记住——知识可以改变命运,而善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。”
台下,千百双眼睛专注地望着他,里面有憧憬,有感激,更有破土而出的希望。
他知道,这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。
车队再次启动,驶向下一所需要帮助的学校。
后视镜里,欢送的人群仍在挥手,崭新校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
而远处的合作社基地里,村民们正在忙碌地收获着希望的果实。